当前位置:首页 调研学习
在历史主动中把握“两个结合” (党校)
时间:2023-04-18点击数:724来源:政法委

“两个结合”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党在新征程上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庄严宣示。必须在历史主动中把握“两个结合”,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第一,坚持实践导向。坚持实践导向,必须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推进“两个结合”在理论上拓展新视野,在实践中作出新概括,使21世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具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坚持实践导向,最重要的是全面系统把握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新矛盾新要求,着眼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基本现实,为当代中国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更为切近的理论指导。坚持实践导向,必须从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高度,思考和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规划和时代要求,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增强忧患意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主动权。

第二,坚持人民至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必须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于“两个结合”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聚焦最广大人民群众生动火热的社会实践,积极回应时代召唤和人民需求,不断从人民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思想营养,把人民群众的意志、主张和智慧体现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创造中来。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更好地面向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推动“两个结合”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理论创新与实践创造的热情和活力。同时,在坚持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前提下,要始终着眼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贯彻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坚定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

第三,坚持民族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者和弘扬者,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并把中华民族的价值共识、精神追求、政治智慧、历史经验内化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中,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放射出更为耀眼的真理光芒。新的征程上,我们要继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挖掘新的历史经验、民族智慧和精神要素并将其融入马克思主义,为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传统文化养料。

第四,坚持开拓创新。开拓创新就是在立足本国历史文化与现实国情的基础上,充分吸取世界各民族文明成果,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先导作用,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我们党历来就是一个重视创新并且善于推进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创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更加迫切需要接续推动新的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条件,坚持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贯通起来,在推进践行“两个结合”中为马克思主义赋予新的时代特质、注入新的科学内涵,更加彰显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强大活力,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续写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